关注若羌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若羌旅游>有关楼兰>详细内容

3800年前“楼兰美女”惊世

来源:县委宣传部 作者: 浏览次数:412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一)楼兰美女揭秘
  “楼兰美女”是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意外发现并出土的。这是一具我国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女性干尸。这具干尸还是我国目前寄生虫学研究中,保存的最早的实物标本,被冠以“楼兰美女”的美称。她的皮肤光滑富有弹性,呈红褐色,面目清秀,鼻梁尖高,眼睛深凹,睫毛细长,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她头戴尖顶毡帽,帽插数支翎毛,栗(lì)色长发披肩,足蹬粗线缝制的毛皮靴。这是迄(qì)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中年代最早的一具。其年龄在40岁左右,生前身高155.8厘米。成为干尸后身长152厘米,重10.7公斤。“楼兰美女”的人类学型属古欧洲人种,其血型为O型。医学专家对“楼兰美女”的尸体解剖发现,其心、肝、肺、脾、膀胱、大小肠、子宫等内脏都有保存,只是变得干硬、萎(wěi)缩。其头发尚有弹性。肺外形也可辨认,肺泡腔内有成堆的黑色尘粒,反映出她生前处于一个风沙很重的环境。
  (二)史前墓葬特征
  史前墓葬从形制上看一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单墓道长方形竖穴棚架土坑墓、斜坡墓道洞室墓等。目前,已发现的部分汉晋时期的斜坡墓道洞室中有中心柱,个别墓室中有彩绘壁画和彩棺,很有特色。随葬物品主要有丝、毛、棉织品,钱币、项珠、铜镜、木器、漆器、铜器、铁器、草编篓等。随葬品中的木漆器、毛丝织品等保存较好,部分墓葬还出土了保存完好的干尸。

 

  (三)史前楼兰社会状况
  楼兰的原始居民为印欧白种人,即欧罗巴人种。楼兰原本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半耕半牧的部落国家。丝绸之路开通以后,随着同西方国家与中原王朝交流的加深,大规模屯田楼兰,丝绸之路得以保障,也促使楼兰的农业技术和粮食产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东西方的商业往来不断、政治文化交流与日俱增,给楼兰社会、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稳定与繁荣。丝、毛织品残件,漆器、木器、玉器、陶器、铜镜、耳环、料珠以及玻璃器皿(mǐn)在充斥着古楼兰国度,刺激着手工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繁荣发展,推动了楼兰文学艺术的发展,楼兰人创造了包括音乐、天文、绘画、雕刻、以及建筑等在内的灿烂的艺术,尤其是佛寺、墓葬壁画不仅仅反映出佛教在古楼兰的兴盛,亦能看出绘画艺术发展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四)史前织物和服饰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楼兰地区成为丝绸之路要冲,一方面,中原地区丝织品不断传入楼兰地区,另一方面,西方传入的毛织物及棉布也在楼兰地区深得喜爱。楼兰织物中有云气纹、动物纹、文字纹、几何纹、瑞禽纹、植物纹等。织物纹样大都以纬线一色,经线用二至五种色彩织造而成。两汉时期楼兰居民已经具有熟练染色技能,与其他地区古代民族一样,古楼兰人已经能利用天然染料进行染料,染料较为丰富和饱和,不易褪色。
  更早的考古资料表明,距今3000多年前,生活在西域的人们,主要以动物皮和毛作为服装原料。他们擅长纺织各色毛布,还用彩色颜料在毛布上绘染图案,惯于用鸟禽羽毛作为服装的配饰;衣装款样奇特,装饰古朴,形成暖裘(qiú)烂漫、毛布绚丽的服饰风格……东西方纺织技术互相借鉴,西域的毛纺织业在这一时期日趋繁荣,而且随着棉织物的推广及中原丝织物的传入,毛织物不再是塔里木盆地居民惟一的服饰面料,缂(kè)毛工艺此时日臻(zhēn)成熟,织物色彩丰富协调,纹样表现细致入微,以山普拉出土的汉代缂毛织物最具代表性,图案纹样除几何纹外,还有大量动物纹、植物纹。

  (五)草篓和尖顶毡帽是生活必需品
  史前时期,虽然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但是粮食作物小麦已经进入居民生产生活当中,罗布泊地区缺乏制作陶器的粘土,原始居民多以印欧人种为主,印欧先民以草编和木质器具代替形制相近的陶器。秋收时节,居民将收获后的小麦装入草篓中,甚至在入葬时也会将装有小麦的草篓一起随葬,体现出生前富足,死后也能享受生前富足生活宗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