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若羌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若羌旅游>有关楼兰>详细内容

楼兰之名的由来

来源:县文物局 作者: 浏览次数:367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楼兰,是中国史书中最有名的西域国家之一,最初出现在张骞凿空之后归来向汉武帝的报告中。《史记•大宛列传》上根据张骞的所见所闻而记载说: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南河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这是楼兰一名最早被汉人所知的时代。那么,楼兰之名是由何而来呢。张骞提到的楼兰是西汉时期西域的一个国家呢?还是一个绿洲城市呢?《汉书•西域传》载:鄯善,本名楼兰。其地产玉,民逐水草而居,并有楼兰王统治着罗布泊的大片水域。1901年,斯文•赫定在罗布淖尔附近找到了仅有10万多平方米的楼兰古城,西方的学者根据在古城内出土的佉卢文将古城称为kroraina"(库罗来纳),认为楼兰是kroraina的译音。该城址内发现有150多件汉文简牍,其上将此城称为楼兰,两相对应,可以认为kroraina即是楼兰,所以该城就是文献上记载的楼兰城。 日本人长泽和俊在他写的《楼兰王国》一书中,认为佉卢文kroraina是迁移到此居住的人们带来的,是表示土地的词,原名产生于遥远的印度。进而推断汉代文献上的楼兰是根据佉卢文转译的,当源于佉卢文kroraina。中国学者孟凡人指出,佉卢文传入新疆的年代约在公元2世纪末,况且记有楼兰一词的简牍只有6件,仅出现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这一时间段里。只能是当地人利用佉卢文记录早已存在的楼兰一称的标音。 由此可见,楼兰一称是当地土著民族起的名称,汉文史籍中的楼兰是这个名称的译音。中国学者冯承钧的《楼兰鄯善问题》的论文中说过:由拉布(Lap)我就联想到罗布(Lop)来了。我想楼兰鄯善与罗布泊的名称很有关系,不是拿国名作湖名,便是湖名作国名。《水经注》卷二引释氏《西域记》名罗布泊为牢兰海,这个牢兰与楼兰,恐怕也是同名异译。吐蕃语、别言之西藏语,名罗布泊为Nob,名大鄯善城为Nob-Chen,名小鄯善城为Nob-Chung(大鄯善城指若羌,小鄯善城指米兰古城),国名与湖名同一称呼。西藏人的译法,向来是谨严的,可见罗布泊原来的发音用N,后来一转而为L。这样看来Lap、Nob诸名,都是指的罗布泊或鄯善国。看来,楼兰既不是楼兰国也不是楼兰城的专用名词,而是早已存在于此地的罗布泊湖的古名。所以不论西汉时期的楼兰国还是后来的楼兰城,都是以这个湖泊的名字来命名的。中国古代文献上所称的牢兰海或许是罗布泊最古老的标音吧。罗布泊在晚更新世以前即已出现,是塔里木盆地的集水中心,楼兰、车师则临其旁,于是这里孕育了罗布泊地区的古代文明。这一地区的古代居民以其名称呼自己的国家、城市,正表明了罗布泊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多么的重要。

  楼兰文明缘起之谜
  1979年12月,考古学家王炳华带领的考察队盲目地在罗布泊游荡。这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楼兰发现70多年后第一次涉足这里,除了赫定、斯坦因已有的发现,他们不知去哪里,会发现些什么。 按常识,顺着河床找吧!在一片连绵起伏的沙丘上,有一根木棍露出一个小尖,木棍透出点不同,似乎有人工作用痕迹。就是这根小棍泄露了楼兰文明的天机。一个排的解放军战士,用手推车推了整15天的沙子,一座有42座墓组成的墓葬群显示出来。6 座摆成光芒四射的太阳型的墓以其恢宏的气势让在场所有的人目瞪口呆。 墓穴由七圈排列有序的木桩环结,七圈之外是显放射状的列木,每条放射列木有10米之长,每座墓用690 棵树构成。6 座墓,6 个太阳面向蓝天一个连一个,裸呈在干净细软的黄沙之中。6 座墓的主人皆为男性。据碳14测定为距今3800年左右遗存。 这一发现举世皆惊,因为楼兰地区文明将因此推前2000年!在此之前人们知道的最早的楼兰文明是公元前2 世纪。公元前176 年匈奴王冒顿单于写给汉武帝一封信,信中说:匈奴军队"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西方典籍记载楼兰是在公元2 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志》记载了楼兰这个名称。公元前126 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报告说:"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这是第一次报出楼兰是个有"城郭"的城帮文明,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信息。1900年,斯文•赫定将这个消失于沙漠1500年的古城唤醒,人们渐渐勾画出楼兰古城的轮廓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北岸、东经89°22'22''北纬40°29'55''.城垣为方形,总面积10.824万平方米,一南一北两条河流绕城而过,城东则是碧波万顷的"盐泽"罗布泊。楼兰城四面环水,仿佛置于粼粼波光里,一条宽而深的运河将城分成两部分,城东北是佛塔、寺院,城西南是官署、居民区。考古学家证实:楼兰是一个兼有农、牧、屯田、贸易的城邦。汉王朝经营丝绸之路,控制西域时,楼兰的水利、屯田得到大规模开发,楼兰人一度过着十分安逸的生活。东方的丝绸制品、陶器、漆器、铁器,中亚的棉布、毛布制品,铜镜甚至海贝,波斯、希腊、罗马的艺术品都在楼兰出现。尽管有关楼兰的主幅画卷已描绘得很详细,但问题是:谁也不知道西汉以前的楼兰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这繁华的城邦文明是从何而来的。3800年前的古墓沟文明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式: 考古学家王炳华说,从这批墓葬可见,当时生活相当原始、贫困,生产力不高。虽然那太阳型墓葬气势不凡,但墓主人随葬品极少。死者以麻布裹身,头戴尖顶毡帽,帽上插有翎羽,随葬品一般是一包麻黄枝和一个草编小篓。“这里没有丝织品,亦不见陶器,人们用来吃饭的用具,恐怕就是那个草编小篓。篓内盛有小麦,但都是十几粒,可见麦子十分珍贵。”王炳华介绍说。 可以肯定,古墓沟文明和其2000后的楼兰文明有着某种联系,但是两个文明之间关键的一环却失落了。草编小篓到了楼兰消失得干干净净,代之的是精美的陶器、漆器、丝绸。 那太阳型的墓葬连同对太阳的崇拜也被佛的光辉代替。迄今为止,楼兰地区所有的考古发现,要么是3000年前,要么是汉晋以后。这是近2000年的文明断带,没有人能把它们连缀起来。或许,那深埋在沙漠之下的秘密我们还没有找到?
楼兰历史
  一、 楼兰在古丝道上的地位 :
  楼兰位于今若羌东北部罗布泊西岸,罗布泊古时又称蒲昌海。远在两千多年前,罗布泊沿岸生长着大片胡杨林,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水乡泽国之景象。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沿塔里木北缘从西向东奔流,经楼兰然后注入罗布泊,沿河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是汉代主要屯田之一。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汉代早期丝绸之路经楼兰,曾经有过两条线路:一条是由阳关西行,过白龙堆沙漠,经罗布泊西北岸至楼兰南下,到达士泥(今若羌县城附近),然后沿丝绸之路西域南道西行;另一条则经楼兰后,西行至焉耆,沿丝绸之路西域北道前行;丝绸之路经楼兰既可走南道,亦可走北道,楼兰扼丝绸之路丝绸两道之咽喉。汉代早期,楼兰在丝绸之路交通线上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时期,经过楼兰东去西来的使者商人“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楼兰是西域早期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上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和贸易中转站。二、 匈奴统治下的楼兰 :
楼兰国的远古历史,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相当于我国秦朝初年),楼兰就已建立了国家,以经营粗放的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并受月氏王的统治。大约在公元前177年至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向月氏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打败了月氏,迫使其余众越过天山,向伊犁河流域迁徙。原月氏统治地区为匈奴所占,匈奴奴隶主贵族确立了在西域的统治地位。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汉文帝六年(前174年),匈奴冒顿单于致书汉文帝说:“以天之福,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楼兰在摆脱了月氏统治后,又为匈奴统治。匈奴在西域置僮仆都尉,楼兰和西域诸国被迫向其交纳赋税。但匈奴“虽能得其马畜旃,而不能统率与之进退。”
  三、汉、匈争夺楼兰 :
  汉武帝初年,西汉政府为了解除北方劲敌匈奴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藉以联络月氏、大宛、乌孙等西域诸国,共击匈奴。张骞的出使,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却加深了西汉和西域诸国的相互了解。此后,汉武帝又不断派使联络西域,汉使的频繁往返,都要路经“当道”的楼兰等国,匈奴居间挑拨,并与楼兰多次劫掠汉使,阻断丝路交通。于是楼兰成为西汉政府通往西域,控制丝绸之路的必争之地。从此,汉、匈在西域的争夺,多次围绕着楼兰而展开。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武帝命从骠候赵破奴领兵攻打车师,并令王恢辅佐。王恢因先前出使西域,多次受到楼兰王劫掠,于是就率领轻骑700先攻楼兰,俘虏了楼兰王,楼兰开始归汉。 匈奴听说楼兰归顺西汉,便发兵击之,楼兰无奈,只好两面应付,分别向匈奴、西汉各遣一质子。后来当西汉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征讨大宛的时候,匈奴指示楼兰王伺机拦劫。汉军从俘虏口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即呈报朝廷,武帝诏命汉军逮捕了楼兰王,解送长安。西汉政府责问楼兰王为什么通匈奴?答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汉武帝对他实话直说表示赞许,体谅到小国的苦衷,便下令护送其回国,并要求楼兰侦察匈奴的动静。汉征和元年(前92年),楼兰王死,其国人来汉,请求西汉政府放还质子,欲立为王。但因楼兰质子在汉经常犯法,被处以宫刑,所以西汉政府借口皇帝喜欢质子,不予放还,楼兰只好更立其王。嗣王几年后又死了,匈奴首先得知这一消息,立刻将楼兰王在匈奴的质子遣送回国,立为国王。此王由于多年生活在匈奴,故亲匈奴而远汉,并多次勾结匈奴拦阻杀害汉朝使节。汉元帝四年(前77年),西汉政府派平乐监傅介子刺杀了忠于匈奴的楼兰王,立楼兰在汉的质子、前王之弟尉屠耆为王,并更其国名为鄯善。尉屠耆因久居长安,感以在国内势单力薄,恐为前王之子所杀,故请求西汉政府派吏士屯田鄯善的伊循城(今若羌县米兰),做为其后盾,并将国都南迁至士泥城(今若羌县城附近)。
  四、 东汉魏晋时期的楼兰 :
  鄯善国建立后,楼兰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继续存在了400年左右。根据楼兰古城出土文物的考证和对古建筑遗址年代的测定,作为一个城镇,楼兰王诞生于西汉晚期以后,东汉魏晋时代是其鼎盛时期。楼兰出土的汉文木简和纸文书共计576件,其中木简412件、纸文书164件,有绝对年号纪载的木简40件、纸文书8件。绝对纪年上起曹魏嘉平四年(252)年,下迄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年号是泰始,其次是咸熙,再现最早的年号是曹魏嘉平四年(252年),最晚的年号是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楼兰出土的木简和纸文书表明,自曹魏齐王芳嘉平四年(252年)至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楼兰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隶属关系,这一时期是楼兰城发展的繁荣时期。鄯善国建立后,楼兰成为鄯善国的一个重要城镇,其地理位置依然十分重要。东汉时,敦煌人索励率敦煌等地士兵1000余人到楼兰屯田,同时,征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1000余人,横断注滨河(今塔里木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连续屯垦3年,积粟100万。罗布泊地区发现的东汉和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其主要内容大部分都是记载关于屯田方面的事物。来此屯田的士卒,都可以随带畜产和各类农具杂物。汉朝在此还设有乡政权的基层官吏——三老。楼兰作为汉代在罗布泊地区的屯田中心,仍然承担接待在这条交通线上来住的使节和官吏,汉朝在此还设有管理邮件的机构和官吏,并通过屯田,传播了先进的铁制农业农具和农业耕作方法——牛耕等。
  根据史书记载和已发现的考古材料得知,东汉魏晋时期曾在古楼兰设西域长史府,其规模可能介于郡县之间,并具有军屯的特点。据《后汉书•接勇传》记载,东汉延光二年(123年)夏天,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500人出屯柳中(今吐鲁番境内),“明年(124年)正月,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魏晋两朝沿用东汉旧制,仍在西域地区设西域长史府。楼兰出土的木简和文书中,明确记载有“楼兰”地点的,木简有8件,纸文书有10件,记载有西域长史及其下属管衔的木简有7件。它说明曹魏和西晋时期的西域长史府治所驻地就在楼兰。魏晋时期继续在楼兰地区进行屯田,并在西域长史府设主管屯田事务的官司吏。屯田士卒在古楼兰地区进行开始荒地、修渠筑坝、传播和推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铁制农具,使楼兰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楼兰成为魏晋两朝统治西域的前哨阵地。但是,从总的发展形势来看,自南北朝以后,随着西域统治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丝绸之路新线路的开拓,楼兰作为丝路贸易的中转站,已失去了它昔日的重要地位,而逐渐衰落了。 楼兰出土文物中所发现的年代最晚的木简,是记载有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纪年的木简。它表明建兴十八年(330年)后,由于孔雀河水的改道,致使位于其下游的楼兰水源枯竭,屯田生产无法进行,西域长史府被迫迁移。楼兰这个丝绸之路上曾繁华显赫一时的重镇,才逐渐被人们所废弃,从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五、 佉卢文:
  卢文是古代楼兰鄯善国的官方文书、契约及公私书信所使用的文字。“?卢”一词系梵语“KHAROSTHI”的汉语译音,原文是KHARA(毛驴)和OSTHA(嘴唇)两了加阴性语尾I构成的复合词,意为“驴唇文”,是印欧语系中印度雅利安语中的一种俗语方言。由于它最初流行于古代印度西北地区,故名“中古印度西北方言”。?卢文起源于犍陀罗地区,后来流行的区域大都是受犍陀罗文化艺术影响的区域,并吸收了龟兹——焉耆语、于阗塞语、粟特语、希腊语及汉语等许多非印度词汇,与荟萃各种文化因素的犍陀罗艺术相类似,所以,学术界以又称为“犍陀罗语”。 卢文有5个元音,近30个辅音。目前确定的元音、辅音、复合辅音和数目字,共326个卢文字和符号。公元3世纪中叶,卢文在印度逐渐消失的同时,突然出现于我国塔里木盆地四周的于阗、鄯善和龟兹等古代绿洲王国。卢文是如何传入塔里木盆地的?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意见。19世纪末,瑞典人斯文赫定在若羌县境内楼兰古城发掘一枚?卢文木牍,英国人斯坦因在县境内楼兰古城发掘?卢文文书48件,在县境米兰古城寺院遗址发现两处?卢文题记及两条写有?卢文的旗幡。民国17~18年(1928~1929)年,中国、瑞典合组的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瑞典考古学家博格曼在楼兰遗址灰堆中采集到一残断绢片,书有?卢文。1980年4月,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建的科学考察队在罗布泊地区考察时,在楼兰古城遗址内一处灰堆中清理出一件写有?卢文的木牍,并在楼兰墓地一座汉墓中发现一件写有?卢文“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的织绵。若羌县境内所发现的?卢文文书,经初步整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国王敕谕 通常用楔形泥封木牍和皮革文书两种形式。所谓楔形泥封木牍,?卢文称作Kllamudra,它由两件同样大小的楔形木牍重合起来使用,其带封泥槽者为封牍,另一件为底牍。封牍正面写明该谕令发给何人。谕令的正文通常自底牍正面右上角写起,从右到左横写,若底牍正面写不下,则续写在封牍背面,再写不下,就写在底牍背面。底牍背面往往写有一两行对谕令内容的概述。写罢,将封牍背面和底牍正面重合,文书的主要内容被封在其中。封泥用三道绳索固定在封泥槽内,封泥土常印有雅典娜或其希腊神像,有时或印汉文篆字,文字为鄯善都尉(或释鄯善郡尉)。”这种木牍形式显然是受中原文化影响,模仿汉魏的“封简形式。”
  2、籍帐 书写材料有纸,、帛和各种不同形状的木牍、木礼。这类文书也多两面书写,有些木牍或木札上有钻孔,可见原来是编连成册的。此类文书语言并不难懂,但有许多专有名词,字源颇为复杂,许多至今尚未译出,只得音译。这类文书?卢文称作Ganana pravamnaga,意为“书简、书信。”
3、信函 通常用矩形泥封木牍,其形式和楔形泥封木牍略同,只是一为矩形,一为楔形。只有少数书信是用单件木牍,或羊皮、帛及纸张书写。这类文书?卢文称作Lekha,和梵语同一字的形式完全一样,意为“书简、书信。”
  4、题记 系米兰古城寺院遗址壁画上所题,共2则。
  楼兰古城的历史借鉴(科技日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王守春
楼兰古城,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城市,为古代新疆与内地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然而,今天,它只剩下几堵断垣残壁,凄凉地残存在广袤的荒漠中,成为中外学者研究历史和广大旅游者向往的圣地,同时也给今天的人们留下许多思考。

  一、古楼兰历史悠久
  楼兰古城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端,在著名的罗布泊的西北角。古代塔里木河及其支流孔雀河沿着盆地的北缘向东流入罗布泊,在河流的尾端,形成一个冲积平原。古楼兰人正是在这个冲积平原上生存着。这里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的绿洲敦煌地区,是新疆地区与河西走廊之间距离最短的两个绿洲。早在上古时代,这里就成为新疆地区与黄河流域和东部地区交往的通道。
  楼兰地区有人类生存的历史很悠久。根据科学的年代测定,现已测得的楼兰地区有人居住的最早年代为距今3800多年前。我国考古研究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土的大量玉雕品中,经鉴定,其所用的玉石原料是来自新疆和田地区。这就以实物证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新疆地区与我国东部地区有着密切联系。我国最早的一部旅行记录《穆天子传》,是2900多年前周代穆王西征的真实记录。其中就记载了周穆王曾到过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端的楼兰和罗布泊地区。周穆王用内地出产的丝绸织品与这里的人民交换玉石等物品。诸多事实表明,新疆地区与内地和东部地区交往的历史很悠久。在距今2100多年前的汉代汉武帝时期,张骞经今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到达中亚地区,开通丝绸之路,以及汉代对丝绸之路的有效经营,使经丝绸之路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发展,促进了楼兰地区的繁荣。虽然楼兰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就已有城的存在,但楼兰地区和楼兰城的发展,是在张骞开通丝绸之路、汉代对这里和对丝绸之路贸易的有效经营和管理之后。
  二、古楼兰是丝绸之路重镇
  楼兰古城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之地。由敦煌向西,丝绸之路在楼兰地区又分出若干条通道。在两汉时期,主要分出两条通道。一条是向西,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和沿塔里木河,经库车、阿克苏,到新疆盆地西端的喀什,古代称疏勒,再经塔什库尔干翻越帕米尔高原到中亚、西亚和西南亚地区以及欧洲,称丝路北道,一路向西南,经若羌、且末、和田,向西翻越帕米尔高原到中亚、西南亚和西亚及欧洲,称丝路南道。到三国时期以后,丝绸之路分为三条通道,即多出一条从楼兰向北经吐鲁番盆地再向西北,沿天山北麓向西,经伊犁河谷地向西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的通道。这样,原先的北道后来被称为中道,新出现的沿天山北麓的通道被称为北道。丝绸之路南道还继续存在。另外,还有若干条次要的分支道。其中有从楼兰向北经吐鲁番盆地再向西南经焉耆盆地到塔里木盆地,与沿塔里木盆地北缘的通道相合,从阿克苏向西北经今吉尔吉斯共和国的伊塞克湖盆地向西,到中亚和西亚。另外,还有若干条不经过楼兰的通道。如从敦煌直接向西北到吐鲁番盆地,所经过的是一片瀚海戈壁,又称为大海道。从敦煌向西南,不经楼兰,有可直接到若羌的一条通道。此外,从黄河流域向北,经蒙古高原和新疆北部或经西伯利亚到欧洲,称草原丝绸之路。尽管存在这许多通道,在楼兰古城未废弃之前,通过楼兰的丝路南道、中道和北道,一直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而楼兰则是这三条通道必经之地。在楼兰遗址出土的大量遗物,也充分表明楼兰古城地位的重要。有种类多样的丝绸织品,如锦、缎、纟罗、绮等。出土的丝绸织品,虽经近两千年,但色彩依然绚丽,图案精美,其中有的织法现在早已失传,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丝绸纺织水平的高超。许多中亚商人以及欧洲商人竞相来中国从事丝绸生意。如在楼兰遗址出土了粟特人写的信件,粟特为古代中亚地区的国家,大致位于今中亚的楚河流域。再如近年在楼兰遗址西北的营盘遗址的一个古墓葬中出土了身着精美华丽丝绸服装的西方人遗体,据认为很可能是到中国来从事丝绸生意的西方富商,因暴病而死在这里。同时,在楼兰遗址还出土了不少具有古希腊文化和中亚文化特征的雕刻品和艺术品。此外,还有来自西方的其他物品,如玻璃制品等。出土的这些作为东西方交流证据的大量实物,充分表明楼兰古城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是很繁忙的。楼兰古城的繁荣,是和当时开放的通商贸易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今天发展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也应充分发挥新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位置这一地理区位的优越性,实施开放政策,欢迎中亚和西方人士来此从事商贸活动。
  楼兰古城维持了数百年的繁荣,也与中央政府对这里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有密切关系。在楼兰遗址出土了大量汉文文书。这些文书表明,中央政府在这里进行行政管理,打击和震慑来自各方面对丝绸之路安全构成威胁的破坏势力,保护过往商旅的安全,管理过往贸易,同时在这里屯田,发展水利与农业生产,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物质保障。历史表明,西部地区的开放和经贸繁荣,有效的行政管理,政治上的安定,社会的稳定,是必须的条件。
  三、古楼兰的衰落
  楼兰古城大约在公元4世纪期间废弃。经过1600多年,今天所见到的古城遗址,是一片残破而凄凉的景象。在方圆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几乎没有什么植物,到处都是一片光秃秃的死寂景观。在这广大的范围内,地面也没有一点平坦的地方,到处都被风吹蚀而凹凸不平。被风吹蚀的部分形成长条形的洼沟,而未被风吹蚀残留下来的土质则形成长条形垄岗,诸多的凹沟和垄岗相间排列,好象凝固的大海波涛,崎岖起伏。垄岗和凹沟的相对高差最高达8米以上。这种地形被称为“雅尔丹”地形。“雅尔丹”是维吾尔语,也是突厥语(维吾尔语属突厥语系统)词汇,专指这种独特地形。古城只剩下几堵断垣残壁。古城的轮廓还勉强能辨认出来。古城墙绝大部分已被风吹蚀了。根据残存的痕迹,经测量,古城大致为每边300米长的不规则的四边形城。在城内有佛塔的残迹和屋宇的断墙残壁。城内地面也是被风吹蚀成为高低不平的崎岖的雅尔丹地形。
  然而古代楼兰地区的环境并不是这样。古代楼兰地区地面相当平坦。塔里木河尾段滋润着这片平坦土地,使这里有灌溉农业。这里除了楼兰古城,在古城周围还有许多聚落。聚落还很密集。他们除了从事农业生产,还从事畜牧业。据文献记载,古代楼兰地区畜牧业也占据很重要地位,骆驼、驴等牲畜很多。古代这里有茂盛的天然植被,主要有胡杨树和红柳等植物。今天在楼兰古城内还残存有许多用胡杨木做的房屋的梁和柱,最粗的梁柱直径达120厘米,大多数梁柱的直径都在60厘米以上。古代楼兰地区树木生长情况由此可见。
  四、古楼兰前车可鉴
  关于楼兰古城废弃原因,一直是中外学者探讨的科学问题。总的来说,楼兰古城的废弃,可能有多种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就自然原因而言,楼兰所在的塔里木盆地东端,地处内陆的荒漠地区,降雨极少,气候极为干旱,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荒漠地区,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这里又多大风,每年春季,有连续数十天的大风天气,吹扬着弥天盖地的沙尘。塔里木河水的滋润灌溉,是古楼兰绿洲和古楼兰城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塔里木河是一条流量极不稳定的河流。它既有洪水的年份,也有枯水的年份,造成这里的水资源极不稳定。因此,这里经济与社会发展潜伏着诸多不利因素。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上中游地区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的空间分配发生变化。公元4世纪期间,全球气候出现变冷的波动,导致塔里木河来水的波动和河道的变化。这些因素给古楼兰带来生态灾难。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缺少抵御自然界不利变化的能力,缺少强有力措施保证水资源的稳定来源。在楼兰古城出土的汉代木简中,已有记载表明出现灌溉用水的不足。可以想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塔里木河水滋润的天然植被,受到水资源匮乏的影响,逐渐死去,而楼兰绿洲和楼兰古城缺少天然植被的保护,土地逐渐沙漠化,最后人们不得已舍此而去。近年来,由于塔里木河来水的逐渐减少,下游大片的天然胡杨林植被在枯死,土地沙漠化,严重威胁了从库尔勒到青海的公路以及一些农场的生存。楼兰古城的废弃告诉我们,虽然其所在区位很优越,但在生态环境极为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对水资源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对生态环境缺少有力的保护措施,那么,经济和社会将不会有持续地发展,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有可能毁于一旦。因此,在西北地区今后的发展中,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合理进行水资源的空间分配,保护生态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楼兰古城的废弃,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
  楼兰古城 - 考古分析
  楼兰古城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角,地处西域咽喉,是丝绸之路中继站,曾鼎盛一时。但在公元330年以后,昌盛一时的楼兰古城突然消失。1900年3月楼兰古城遗址被发现。由于史书始终没有明确记载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和经过,故使其成为千古之谜。楼兰古城遗址的发现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并对其消失的原因发表众多的看法。然而,这些原因都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其古环境的分析对研究楼兰的兴衰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即从环境角度分析楼兰古城的兴衰,并探讨其为人们带来的启示。楼兰遗址位于今天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西南距若羌县城220公里,东距罗布泊西岸28公里。这座古城坐落在东经89o55'22",北纬40o29'55"处。为雅丹地貌。
  楼兰是鄯善国前期的都城(也有观点认为不是)是从玉门关进入西域的必经之地据《汉书》记载,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楼兰改称鄯善迁都伊循城,在楼兰城中间三间房去模样作碳14测定的结果为1865+/-80年(从1950年算起)应是公元85年,即东汉章帝时期,这表明东汉时期这里还住有居民,丝绸之路还通过这里。斯文赫定在楼兰发现了成熙、泰始、永嘉年号文书。成熙为曹魏末年年号,泰始为晋武帝年号,说明从曹魏末年到西晋末年楼兰仍驻有官府,楼兰的最后废弃是在4世纪中后期。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历经磨难终于于公元前125年返国,同时也带回了西方富裕国家的许多消息,也是西方国家了解了中国。因着对异域财富的好奇与渴望,丝绸之路(TheSilkRoad)诞生了。
  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Rnhthoften)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原指汉代中国穿过西域腹地中亚洲河中地区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 (A.Herrmann)在《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丝绸之路》一书中,通过对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进一步考察,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东岸和小亚细亚,从而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中国古代横穿欧亚大陆的贸易交往的通道。丝绸之路并份固定的一条线,而是随着当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政治形势的演变而不断地调整。道路的选择一般要依据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选择最平坦、安全、便捷的路线,道路的数目也非一成不变,一般来说,丝绸之路分为三段,有汉长安(今西安市西北郊)至敦煌郡玉门关(今敦煌市西北大方盘城)、阳关(今敦煌市西南小方盘城)为东段;从玉门关、阳关西和葱岭为中段;葱岭以西经中亚、西亚至欧洲为西段。而各段中又分为南道、中道和北道。Li楼兰位于中段的中道。贝格曼评价此段为“中段是丝绸之路三条支线中最短的一条,他在这方面的优势被其位于无水的浩瀚沙漠极端艰难的环境所削弱。”在这条缺乏水草的路上,楼兰作为商人们在沙漠中的一个补给站,对于丝绸之路的畅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为旅行者们提供向导。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的丝绸之路上的补给站,楼兰古城完美的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正是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造就了神秘而令人向往的楼兰文明。
  但是在当时何其鼎盛、繁荣一时的楼兰古城还是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关于他衰落的原因与过程说法不一,成了长久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原因都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1)河流改道说 罗布泊北岸的交通线是从土垠遗址向西顺孔雀河北岸西行,以后的遗物少见土垠遗址当时在该地区交通线上起着大本营的作用。此外,在该段孔雀河主河道之前,楼兰遗址亦处于西行的大道上,不过这些遗址及其沿岸附近的遗物可确定为西汉时期的少,绝大多数都是东汉魏晋时期的。由于古代西域的交通线多沿河而行,所以孔雀河北岸和南岸两条交通线的时代差异反映出孔雀河这段河道在上述两个时代有从北向南的变化。据前所述,斜穿楼兰古城的河道与古城南北的河道相接,说明这些河道是与楼兰城共存的有水之河。以此结合南北两条交通线的时代区别判断,可认为大约在两汉之间,某个时期该地段的孔雀河已从北向南改道至楼兰城附近。此后交通也随之南移到楼兰一线。在这种情况下,土垠及在孔雀河北的交通线便逐渐废弃,通过楼兰的交通线则渐渐兴起。楼兰城因此逐渐取代了土垠的大本营地位迅速发展起来。同样道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对环境的破坏也就加大了,对水资源的利用范围也越来越大,河水资源日见短缺。在尼雅出土的文书中发现官府度河水灌溉管理得很严格,这就是水资源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反映。上游用水量增多,下游河水就减少了。 《新疆图志》记载“塔里木河下游罗布在各屯当播种时,上游库车以西域色道流入渠,河水干涸难于灌溉”塔里木河是新疆第一大河,水量最丰,上游览水灌溉,竟会导致下游“浅涸”是以说明上游对下游的影响。楼兰古城地处孔雀河下游,必然最先受到影响。在沙漠地带,水就是生命线,一旦失去了水资源绿洲就必然衰亡。
  但是关于改道而导致楼兰古城灭亡的说法并不确切,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指出河流改道的地点,二是改道与古城消亡的时间关系不确切。古孔雀河改道是经常的事它既可发生在楼兰古城建成之前,也可发生在楼兰古城废弃之后。三是河流改道并没有确实的原因。因此河流改道也不能成为楼兰古城废弃的确切原因。
  (2)在楼兰出土的文书中以晋泰始二年为界,粮食供应标准从 人食一斗而升逐渐降到人日食八升、六升和五升。由此可见,从泰始二年以后,楼兰表面盛况下,已潜伏着危机而逐步在走下坡路。魏末,内地屯田普遍减产。泰始二年罢屯田官,四年废屯田制。楼兰地处边陲,虽不能断然废除屯田,但这样大的变动也不能不受到影响。以泰始二年为界,粮食供应的标准大幅降低反映了农业的大量减产,长此以往,楼兰的生存必受影响。
  然而这个原因推测也只是众多原因中的一个,古往今来一个国家的灭亡并不能完全归决于粮食的减少。但它从侧面反映了环境的恶化,粮食的短缺会更加刺激人们征服自然的野心,为了满足基本物质生活,自然环境势必受到破坏。(3)有关战争原因的说法是泰始元年(公元201年)鲜卑大举进犯河西占据凉州,直到咸宁五年才镇压下去,同时咸宁敦煌有发生了反叛事件。由于楼兰受凉州节度,与敦煌关系密切, 所以凉州战乱,敦煌不保,设在楼兰的西域长史机构就成了塞外孤儿,很难坚守。此外,在成阳元年至二年,鲜卑又进犯东部天山以北地区。这个态势有可能导致西晋收缩在今新疆的力量,使楼兰与高昌的军队合一共同对抗鲜卑,因此而撤离楼兰。总之,设在楼兰的西域长史机构在泰始二年以后已经每况愈下,因此在鲜卑影响下西域长史机构很可能在泰始元年以后之永嘉四年之间撤离楼兰。由此可见楼兰之后就处于缺乏中央管理的状态,混乱在所难免。这对人口和环境的打击都是非常大的。
  众所周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是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文献应有记载,然而至今未见有关楼兰战争的直接记载,但其他地区战争对楼兰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4)在楼兰一种墓葬形制被称为“太阳墓” 。“太阳墓”外表奇特壮观,围绕墓穴的是一层套一层的共七层的由细而粗的圆木。木柱由内而外,粗细有序,圈外又有成放射状而展开的列木,井然不乱,蔚为壮观,整个外形酷似一个太阳。太阳墓的盛行,大量树木被砍伐,使楼兰人在不知不觉中埋葬了自己的家园。已发现的一座墓葬中,成才圆木达一万根之多,数量之多令人咋舌。5)丝绸之路改道说认为公元376年左右前凉放弃楼兰,是时鄯善也正处于衰落时期,无力振兴该城这样楼兰城在政治上便完全失去了作用,随之交通和商业上的衰落,使楼兰失去了赖以繁荣的基础,此外,由于楼兰城地理位置十分偏僻,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劳动力的制约而非常有限。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确立,它在政治、交通和商业上完全失去了价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关于改道说也存在问题。楼兰古城地处西域要塞,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发生,当时的商人是不会轻易改走他道的。还有,楼兰古城的职能是屯粮,而接纳丝路上的商人仅作为其次。(6)经TM卫星地面遥感解释及环境地质的研究与分析,推断出了古孔雀河是楼兰建城时的唯一河流和供水源。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因此说楼兰古城的兴衰与古孔雀河戚戚相关。古孔雀河发源新疆天山的博斯腾湖。博斯腾湖水域广阔,水源充足,因此古孔雀河河水应是充沛的。然而在古孔雀河上游先后发生两次滑坡堵江。第一次是堰塞湖lake1的出现使楼兰古城陷入困因此,即使丝路改道也不应对楼兰古城产生衰亡这样的巨大影响。境,堵住了古孔雀河上游河段的河水,使下游河水日渐涸碣。但由于Lake1距古城不远,流经的古孔雀河仍有下渗的堰塞湖补给,未出现断流,但可以推断出楼兰古城此时已开始出现水荒。文献中记载“大麦二顷已栽二十亩灌七十亩”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楼兰古城此时已出现虽衰未亡的景象。之后堰塞湖Lake2的出现才是造成楼兰古城废弃的直接原因。它的形成是古城衰亡的开始。因为Lake2截住古孔雀河上游河段的河水,使下游的Lake1连同古河流C2干涸,最终也是古孔雀河C1断流。楼兰古城不得不被遗弃。不过这种说法中两个堰塞湖的形成时间并不明确,它们的形成与楼兰古城的废弃相对年代也不确定。(7)楼兰古城的废弃原因还有冰迁说、沙漠风暴说等等,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解释能完全独立的解释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它应是很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这些力量的背后隐藏着环境的巨大的作用。楼兰古城的废弃,可以说与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
  新疆地区深居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加上地形闭塞多高山积雪,水与温度的配置具有明显的内陆特征。其后自史前时期以来长期干旱,其间也有冷湿暖干的变动。这就造就了新疆独特的地理面貌其中最重要的是河流、绿洲、沙漠。河流和绿洲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单元。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人类文化单元,它们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系统。
  旧石器时代,本区气候是比较干燥寒冷的大背景,新石器时代气候由寒冷向暖湿转变河流和湖泊开始兴盛,它为古人类活动提供了较好的自然环境。新疆各大山系山前冲积扇边缘地带地下水和地表水丰富,形成天然绿洲,也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为人类生产生活及文化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青铜时代本区气候主流仍然是暖流。新疆古代居民开始使用青铜器,人类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各原始聚落人口增加,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空间扩大,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更高,并严格河流上游相中下游移动甚至深入沙漠,农业生产为其主要经济形态。人类已能够创造性的适应环境。这一时期新疆古代居民广泛参与了各项环境变迁事件。楼兰文明及尼雅文明都是在此时兴起。
  早期铁器时代,气候变得温暖干燥,自然环境恶化。特别是河流下游地区沙漠的自然扩张。为了生存和发展,楼兰居民对绿洲环境的开发利用逐渐加强,以此来对抗某些环境的恶化因素,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生产活动更加频繁,生产力有明显提高。自然环境的恶化并没有阻止人类前进的脚步,反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深刻影响了环境的变迁。在自然环境演变的趋势上起到了强化作用。在塔里木河水系下游各绿洲出现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人类社会文化因素加剧了荒漠化,最终沙进人退,古绿洲被废弃。